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韶澈小说网 -> 历史军事 -> 北伐天下志

章节目录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引史为戒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周复生这些天几乎都要进宫,与赵扩和一些大臣商量。昨天周复生进宫说军制改革,并未说这些话。因为赵扩对他的信任,已经快达到盲目的程度,根本没必要在赵扩面前说这些。

    这些话,就算在外面可能也没人说过,周复生可能是历史上,第一个敢在大殿上说的人。他知道军事改革不易,其它都好说,唯独放权这一块,反对的人绝对不少。

    现在只有二十几个反对,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那张嘴,在等他说出自己的理由。要是理由不够,到时将会有不少人反对,包括周必大几人。

    这些话将大家震懵了,一时只能听到喘息声。在赵扩右边站着的贴身太监郑安,被吓得浑身发抖。根本不敢抬头看周复生,将头微侧,用余光看赵扩的反应。周复生仍不知死活,说完后问万松:

    “万大人,你觉得我说的话对不对?”

    万松嘴巴倒是大大张开,但没吐一个字。周复生说得的确不错,一个选择题,江山让外族占和本族的人占,没人不选本族人,最起码本族人对大家都会温和对待。想了半天,硬是没说出一个字。

    周复生有点失望,继续他的长篇洗脑:

    “唐朝时期,外族远非我中原的对手,现在也一样。他们并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军人的军心。军人要是没了封侯拜相的希望、处处受打压、从军连家人也养不活。就算他怎么爱国、如何英勇,其能力在战场上也会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一个国家的灭亡,并不是拥兵自重的军人、也不是外族入侵,是取决于自身。我中华大地,曾经出现过的朝代不少,最长的周朝,也不过才七百多年,汉唐更短。你们说的引史为戒不错,但想错了。

   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每个朝代都有很多相同之处。初时励精图治、君臣勤恳,文官不爱财,武官不惜死。百姓皆有自己的地、生活无忧,那时候天下太平,就算有外族来侵略,就算武将有很大的权力,真要造反也只是找死。到后来百姓土地流失、官场昏暗,天下太大,就算有明君能臣,也难引导国家走向初期的繁荣昌盛。如一个失足于流沙之人,只能看着他慢慢沉没下去。

    所以引史为戒,并不是防这防那。当然,一切都要安排在可控的范围内。一个国家清明了,根本不会出现什么反贼,就算有也翻不起什么浪。我大宋现在的情况非常严峻,再不改革军制,就算有十个诸葛亮辅佐,也难免会走向衰亡。”

   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,周复生解下系在腰间的葫芦。这个葫芦是赵佳给他精挑细选的,满上可装一斤半水,基本够他说下朝。

    咕咕喝水的声音很响,大家像是被定身,全都看着周复生,没有开口说话。过了好一会,才传来一道声音:

    “好一个引史为戒,周大人这番话,周端朝受教了。”

    又是周端朝第一个为周复生捧场,朝赵扩跪下:

    “皇上,周大人所说的这些,句句如心血铭刻,金玉良言。以前我等如一个沉醉之人,虽想复兴大宋,可不知如何下手。所做之事,对于大局不过是杯水车薪。现在有周大人的指引,绝不可轻弃之,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,军改势在必行。”

    “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,军改势在必行。”杨万里和几个官员也跪在地上,杨万里哭着说:

    “被金国占领之地,不少百姓盼了数十年,最初之人已不在人世。现在的人,虽是我中原人士,不少人以金人自居,无论生活习俗、着装等等,皆弃我大宋礼仪。长此下去,就算收复得了土地,也收复不了民心啊!”

    “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,军改势在必行。”终于,周必大、余端礼、韩侂胄三个老大同时请命,除刚才跪在地上请斩周复生的官员,全都朝赵扩跪下。

    赵扩十分激动,忘了刚才周复生那些极难听的话,站起身说:

    “众爱卿平身,此事就这么定了,军改之事,由周复生全权负责。”

    周复生一听皱了皱眉头,他现在正在大力搞邸报、扩建厂房、联系造纸商、建城外的军营,凡有内政上的事,都离不开他参考。这么多事压身,他哪有精力再搞军改?

    他的一千个新兵已经招够,只要能举两百斤,十六至三十五岁的人他都要。又加上每月三两银子、承诺顿顿有肉吃,在他还未回京城,在这里负责的杨毅就已经招够人,正在建城外的军营和训练场合。

    “皇上,此事臣可以配合其他大人,共同商量军改事务。臣现在实在忙不过来,还请皇上另选他人。”

    赵扩拍了拍脑袋,周复生在忙些什么他当然知道,军制改革这么大的事,他的确抽不开身。扫了眼众人,将目光落到韩侂胄身上:

    “那此事就由韩爱卿负责,有什么问题,随时可去问复生。此事关系着我大宋存亡,韩爱卿可放弃所有事情,将心思全放在这上面。”

    韩侂胄现在非常不是滋味,他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,一直想收复中原,只是想成为皇帝以下的第一人。像他祖宗韩琦那样,成为千古名臣。可他知道,就算他能收复中原,也不可能成为皇帝以下第一人,除非周复生不在人世。

    现在的韩侂胄可谓是又怒又喜,以前他就想整军、北伐中原。当时提出的条件远远不如周复生这样,结果朝中大半人不赞成。现在周复生提出如此过分的条件,除十几个哑巴外,全都举双手赞成。军改的事要不是周复生抽不出时间,也不会轮到他来搞。

    “臣遵旨,不搞好军改,臣誓不罢休。”

    再有什么想法,韩侂胄也不会推掉这个想了好久的重任。他起身后来到周复生面前:

    “周大人,此事干系重大我就不说了,你宁可放弃一些事,也得配合我将这事早些办好。”

    周复生点头答应,对赵扩说:

    “前些日子皇上让臣招的一千禁军,臣已经招好。臣还在城外建了座小的训练营,明日应该就可以领他们去训练。”

    不少人很惊讶,这些人连一点风声都没听说。有些人倒是知道周复生到处招人的事,弹劾他的一个都没有。大家都知道,他既然敢在京城如此大张旗鼓招人,定又有什么说词。反正搬不倒他,没必要受那些闲气。

    这件事赵扩昨天已经知道,笑着说:

    “复生说他有意领军,朕让他先招一千人训练,看看他的训练到底如何。这一千人,朕打算让他们归侍卫马军司管。但所有开销,包括军响皆由复生自己出。”

    “啊!”一阵惊呼声传来,不少人一脸恍然。现在他们认为自己知道,为什么周复生要提高将领的地位了。更多人不解,周复生照这样发展下去,几年就能坐上第一丞相之位,为何还要去军中折腾?万一被转为武职,地位再怎么提升,以后也难当上丞相。

    周必大和余端礼几人直接摇头,周端朝忍不住问:

    “周大人时间有限,为何将时间浪费在那一千人上?就算要领军,也可像雍国公那样,以文官之身指挥大军,于采石之战大败金军。”

    周端朝是好意,提醒周复生没必要转为武职。就算是文官,凭他的恩宠,也可以像虞允文那样,去前线指挥大军过过瘾。还可以为自己省一大笔银子,不用去给赵扩白养兵。

    人家的好意,周复生不好不答:

    “文官武将都无所谓,要是朝廷需要,臣随时可转成武职。雍国公是臣崇拜的前辈,无论文职武职,臣都愿像他那样,领着大军去前线,为我大宋开疆扩土。”

    猜和现实毕竟不一样,见周复生真有这种疯狂的想法,许多人失望,一些人高兴。刘三杰说:

    “皇上,既然周大人有如此决心。即将要军改,要是现在周大人转为武职,一定能鼓舞军心,让百姓对我军将士另眼相待。”

    赵扩岂听不出刘三杰真正的意思,大手一挥:

    “既然要军改,文官武将,没必要分得如此清楚。复生任朝奉大夫,现在再加个侍卫马军司副都指挥使,先帮朕将那一千个禁军打造出来。”

    又让许多人失望,周复生没有转成武职,文武两种身份兼于一身。这种情况在宋朝并不难见,不少武将在朝中挂着文职,但只是多了一个称呼。听赵扩的意思,可能周复生不是挂武职,以后还会有大用。

    只有少数人才猜到,周复生可能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不弱。下朝后,周复生没能回家,和韩侂胄三相,走进赵扩御书房。这次赵佳没有跟来,在为他做一件事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