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韶澈小说网 -> 其他类型 -> 贵和堂

章节目录 第六十七章 祈雨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斋戒三天过后,新任知县组织民众祈雨。

    董善政随庄里各家的主事儿男人,早早就聚集到县城。

    新任知县金犹大,身穿素衣,款步来到县衙辕门,吉时一到,率领祈雨队伍正式出发。

    前面鸣锣开道,黄旗掩映,居中,四名童子抬着的‘彩子’,缓步而行,其后,是请来的诵经和尚。

    后面跟着的是,知县率领的乡绅耆老,以及数以千计的民众,人们手持明香,身穿素衣长衫,赤足光头、无遮无掩,随行于烈日之下,以示自责与虔诚。

    祈雨队伍所行之处,站立街巷两侧的民众,不得打阳伞或戴席帽,否则便会惹起公愤,有人会把伞、帽夺去毁掉。

    祈雨的队伍,浩浩荡荡走出县城,来到通往关帝庙的大路。

    至此,所有人员停止脚步,改为三步一跪,叩首前行,以示虔诚。

    祈雨队伍所经过的大小村庄,须得燃放鞭炮迎送。

    旱情以来,董善政已是多次参与,这样的祈雨仪式,

    只是都没有这次的规模宏大,参加民众如此众多罢了,他跟随着祈雨的队伍,虔诚地顶礼膜拜。

    直至跪行到关帝庙前,焚香致祭,众人跪拜祈祷过后,新任知县金犹大,高声朗诵起了祈雨祭文:

    “大清国山东泰安府肥城县,金犹大率领乡民百姓,谨以明香、酒醴庶饈之仪,上叩于关圣帝君之神前,曰:苗得雨露方见长,人食五谷乃得生活……

    “今岁时界季夏,数月未雨,田苗尽枯槁,人民立见散亡。伏恳上帝早降甘霖,以解倒悬之苦;广施雨露恩泽,以救涂炭之灾。均感圣德仁慈,实乃万民之瞻望也……”

    金知县念完祈雨祭文,几个和尚高声咏经,率众进到庙里。

    片刻之后,请出一尊小型关公像,放进八仙桌为座、柳枝为棚的轿形‘彩子’中,由鼓乐、仪威前导,抬至庙前空地。

    早有画工为关圣人再施丹青,彩绘一新。

    然后是要放在烈日下,曝晒三日三夜,期间香火不歇……

    据说,晒得关圣人大汗淋漓,受不了时,便会行云布雨。

    这便是乡间所谓的‘晒关公’了,虽然有些大不敬,但还是奉行了先礼后兵之道。

    这场持续的旱情,波及大清国半壁江山。

    旱情发生于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直隶、山东,并连及甘肃东部、安徽北部、江苏北部、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,尤为严重。

    山西等几个省份,庄稼绝产赤地千里。

    这一年是光绪丁戊年,后人称之为‘丁戊奇荒’。

    遇到这样大的灾荒年景,难怪新任知县,要如此兴师动众,亲临祈雨现场。

    繁琐的祈雨仪式,进行一个多时辰,这才宣告结束。

    董善政随众人一起离开,回到贵和堂,来到董老太太住着的,堂屋暗间。

    屋里有个妇人在和老太太说话,他只好又退了出来,坐在堂屋里喝茶等候。

    董老太太接待的是个媒婆子,又在张罗着,给孙子七女订了门亲。

    媒婆正在夸夸其谈,讲着女方家的好处;

    “人家是蒙古贵族,早年在京城做官的,要给闺女说个门当户对的婆家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贵族呢!聘礼怎么说的?”

    董老太太随口问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没说要聘礼的事儿,只说先送八字过去,俩人的八字要是和,这事儿就先定下来,以后女方家,还要看看小少爷本人,如若是中意,这门亲才算成了呢。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董老太太便有些不满;

    “这花儿怎么说的,反倒成她家挑人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是咋的。”

    媒婆随声附和着,随后却是话锋一转,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不过呢,人家就这么一位千金小姐,也是宝贝着哩!”

    “那就先送八字过去,看看是不是和,成不成以后再说吧。”

    对这门亲事,董老太太似乎没抱多大希望,打发媒婆离开之后,便喊来儿子董善政,问他有啥事?

    董善政这才有机会,给老太太说起了,新任知县,亲自组织民众祈雨的事儿。

    董老太太叼着长烟袋,吧嗒吧嗒吸着旱烟,吐出一团淡蓝色的烟雾,随口说道:

    “连官府都惊动了,看来是这次的灾情严重,咱也要提早防范才行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还未见灾民出现,估计家里都还有些余量,等到秋后就难说了,地里要是还没收成,逃荒难免就会接踵而来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讲了眼下的形势,董老太太在炕沿上,磕掉烟锅里剩余的烟灰。

    儿子的这一番话,让她不由得想起了,以往曾历过的那些天灾人祸。

    特别是那些吃大户的灾民,让她心有余悸。

    那些灾民,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,闯进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,抢钱抢粮……

    有些不安分的刁民,更是无所顾忌,住到人家院子里就不走了,埋锅造饭,过日子似的住下,弄得人家乌烟瘴气,鸡犬不宁。

    即使官府派来了衙役,这些刁民也不畏惧,要是能被抓进牢去,正好给他们找到吃饭的地方。

    因此,官府对待这些人,也是无可奈何,只能是驱散了事。

    但,哪里驱散得过来,刚刚赶走这一波,还会又有一波到来,驱之不尽的。

    更有一些彪悍的刁民,走投无路之下,便与土匪勾结,到处打家劫舍,胡作非为,做起了杀人放火的强盗……

    董老太太说的这些事情,老李也曾对董善政,说起过类似这样的经历。

    这几天,董善政就在琢磨着,该如何应对之法。

    他不想因为这些事儿,而让老太太担心,于是便宽慰着母亲,道:

    “到不了那个程度,官府就会开仓赈灾,您老人家安心就是,即便是天塌下来,也还有个高的撑着哩!”

    “事到临头才想辙,那可就来不及了,你还是经点心,提前做好预防才行。”

    董老太太以她过来人的口吻,接着嘱咐着儿子董善政;

    “要不咱先这么办,等过些日子,召集村里所有的孩子,到咱学馆来读书。”

    “咱不收束脩啥的学杂费,而且,每天管这些孩子一顿饭食,家里小孩子饿不着,大人们也就安生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至少本庄的农户,不会为难咱贵和堂,且,真要有外乡‘吃大户’的人来,庄乡们或许还能搭把手,帮衬帮衬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觉得老太太说得在理儿,他沉思片刻,开口说道:

    “这事儿,我还要跟五哥商量商量,尽可能做到最好。”

    “再有便是,秀才那里,也要提前言语一声才行,不然,多出这许多孩子,还不知夫子他是不是乐意呢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儿,秀才是读书人,没个不乐意的理儿。”

    董老太太这般笃定的说道。

    董善政点头称是,又和母亲闲篇几句,这才退出老太太的房间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