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韶澈小说网 -> 其他类型 -> 贵和堂

章节目录 第五十四章 束脩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董善政从小在乡间生活,他很了解庄户人家的想法,就给吴先生解释着;

    “庄户人家的心思,女娃儿长大出嫁了,就是别人家的媳妇,怕是不肯花费钱粮,培养其识文断字哩!”

    吴先生却是笑着说道:

    “尚庄秀才家的闺女,要不是知道那女娃儿识文断字,老太太哪能那样不计成本,也要给老七订下这门亲!”

    “在乡下,像秀才那样的人家,毕竟是少数。”

    “那咱就干脆,免了女娃儿们的学费,你看咋样?”

    董善政知道,吴先生这是书生意气,却也并未反驳,道:

    “原本,咱也没指望收取学费牟利,只要人家愿意把闺女送来学馆,咱就同等对待便是。”

    “真要是有送闺女来就馆,告示上也要提示,女娃儿进私塾费用全免,或者注明,费用由贵和堂来出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心里清楚得很,即便如此,也未必有人会送女娃儿读书。

    但他不想打击吴先生的热情,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议,道:

    “那咱就注明,女娃儿上私塾的费用,由贵和堂来承担,这样总比说免费要好些,不然,人家以为咱要拐卖他闺女哩!”

    吴先生欣慰地笑了,道:“这些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,就按你说的章程办。”

    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,两人商量着,明天就去尚庄秀才家下关书。

    现在时辰还早,先请地保过来,到附近几个村庄去下通知。

    董善政叫人找来地保,给了他几百制钱,地保乐呵呵地下告示去了。

    片刻之后,地保敲着手里的铜锣,聚集了众多的庄乡,随即按照董善政的交代,大声吆喝着说道:

    “各位乡亲听仔细了,贵和堂董家开办私塾,庄里有要送孩子来私塾读书的,每月只需交给先生,二斗麦的‘束修’,便可让子弟来读书……”

    “俺在这里还要特别提醒一句,有哪家女娃儿来私塾就读,所有费用包括‘束修’,全部由贵和堂董家来承担……”

    “也就是说,你家有闺女想要读私塾,不用花费自家半文钱,也可以来读书。”

    有庄户人家问道:“不要钱,贵和堂办这个私塾,图个啥哩?”

    “人家是做大买卖的!哪里会在意这几个小钱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每月两斗麦的束脩,又是咋回事?”

    地保就连忙解释着;

    “每月的两斗麦,那是给坐馆先生的辛苦钱,贵和堂分毫不取。”

    “吴先生管教书不?俺娃儿只想跟吴先生学打算盘,只要会算账就行了。”

    “要是吴先生肯教学,俺娃儿也算一个。”

    众人乱哄哄地嚷嚷着,地保有些不耐烦了,敲响手里的铜锣,让大家安静,这才大声说道:

    “有哪家愿意送子弟读书,这个月十六之前,到贵和堂去报名,不想去的别起哄,该干嘛干嘛去。”

    地保这样说着,已是挤出人群,往下一个村庄去了。

    附近几个村庄都走下来,直到日头偏西,地保才带回了确切的消息。

    有意出钱粮送孩子读私塾的人家,仅有几户而已,大多都是做买卖的几家大户,而他们也都明确表示;

    不指望自家的孩子,能考取秀才、举人啥的功名,但却要吴先生,教会娃儿们打算盘,学会算账就行,长大以后兴许还用得上。

    附近的庄户人家,却没谁肯送女娃儿来就馆,都是清一色的男娃儿。

    吴先生听了,摇头苦笑,对董善政说道:“还真让你给说着了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咱免了学费,人家也不肯送来,那是在家里学女红呢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这样一说,吴先生也就不再纠结此事,道:“只有这几家给孩子交了学费,是不是少了点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笑着说道:“就这几个娃儿,也都是冲着五哥你那,算盘手艺才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就这几个娃儿来就读,加上咱家那哥仨儿,两张方桌还坐不满呢。”

    “先甭急,等附近的几个村庄都通知到,兴许来的人会多些。”

    “但愿如此吧!”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董善政和吴先生带着聘礼,来到尚庄,打听着找到尚秀才家的位置,敲开了秀才家的院门。

    出来应门的是个女人,三十几岁的样子,衣着得体,眉清目秀。

    吴先生拱手而礼,问道:“尚秀才可是住在这里?”

    那女人见两人手里提着礼物,说在家呢,请两人请进院内,堂屋落座,随后便去后院叫秀才。

    没一会功夫儿,秀才手里掐着本书,缓步走进堂屋。

    双方礼毕,尚秀才文绉绉的问了一句;

    “恕在下眼拙,不知两位亲临寒舍,有何指教?”

    吴先生按照来时商量好的,避去他和董善政的名违,直截了当的说明来意;

    “素闻先生学识渊博,书读五车,咱们恳请先生,到蒙馆授业解惑,不知先生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这样说着的时候,已是双手递上了大红关书。

    尚秀才双手接过聘任关书,却没有打开观看。

    方才他听出对方的话意,知道不过是个蒙馆,心里便有些踌躇不前。

    怎么说自己也是秀才出身,即便是要舌耕养家,再不济也应做个经馆塾师,这个还只是个启蒙的蒙馆,与自己秀才的身份不符。

    吴先生看出了秀才的犹豫,知道这会儿不好强求,让秀才考虑此事。

    于是,便和董善政起身告辞;

    “先生不妨先留下关书,斟酌就馆事宜,开馆日期定在这个月十六,先生商榷斟酌,过几日咱们再来请先生就馆。”

    吴先生和董善政俩人告辞,走出了院子。

    尚秀才恭送两人离开,返身回到厅堂。

    这会儿的秀才夫人,已是在看那份大红关书。

    看到落款‘董雅轩’的名字,心里不由得泛起了嘀咕;

    ‘开办蒙馆的这个董家,也是花园那个庄的,而女儿定亲那人也叫董雅轩,该不会是同一个人……’

    贵和堂董家自是名声在外,而她也只是在关书上,看到学生之中,有董雅轩的名字,才不由得这般猜测起来。

    不过,还好那个书虫,并未看到女儿的定亲聘书,不然怕是不肯前去坐馆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