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韶澈小说网 -> 其他类型 -> 贵和堂

章节目录 第五十一章 换地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对于庄乡们的这些赞扬,董家人也是有所耳闻,心里暗自窃喜,进而,赋予老李更多的权利。

    而得了实惠的老李,自觉责任重大,做事更加兢兢业业。

    面对今年比较严重的旱情,老李觉得有必要,去找东家说道说道。

    只是这些天,董善政都在和吴先生商议着,开办私塾的事情,老李没找到机会。

    然而,旱情越加严重,以老李的经验,今年这旱情怕是难于缓解。

    老李等不下去了,今儿个一大早,他啥活儿也不干,早早的就来到中院垂花门外,只等着董善政来开院门。

    要将他这些日子的想法,说给东家知道。

    董善政打开中院的垂花门时,长工们早已在外院忙活儿着,准备今天地里活计的用具。

    老李见到董善政,连忙走了过去,说找东家有事儿要说。

    董善政笑着把老李让进院子,在院里的地桌前坐下,道:“老李叔也还没吃呢吧,咱爷儿俩在这儿,边吃边说。”

    不用吩咐,香椿从屋里端出两海碗面来。

    老李也不做作,接过海碗道了声谢,边吃边和董善政说起了,现在的旱情。

    大路北面的那百十多亩地,都是连成片的,地头有口老井,安排人打水浇灌了,虽说收成比不上往年,倒也还过得去。

    只是庄南那百十多亩地,两边不挨着,中间隔着赵家三十几亩田,也没个井水浇灌。

    这样旱下去,亩产怕是还不到,往年的六成,得想个法子。

    董善政对田里这些事情,并不太放在心上,便宽慰了老李一句;

    “天灾人祸,也是没法子的事儿,由它去吧。”

    老李听了这话,就有些不乐意,闷头吃完了面,不吱声也不肯离开,摸出旱烟袋来,吧嗒吧嗒地吸起了旱烟。

    瞧他这般架势,必定要东家给个说法,才肯离开呢。

    董善政看出了苗头,只好劝着他,道:

    “这事儿也怪不得咱,天旱也是没法子预料的事儿,再者说了,受灾的又不是咱一家,你老别往心里去,等明年雨水顺畅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老李说:“法子倒是有的,就看东家肯不肯使弄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这会儿算是看明白了,今儿个,老李要是不弄出个子午卯酉,怕是不会善罢甘休。

    他只好又坐了下来,问他有啥法子?能够增加收成,总归是件好事。

    老李说:“把庄南面的百十多亩地,连成片,打上口井,还可以缓和缓和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知道,庄南那片地的中间,隔着三十几亩田地,那是庄上赵老爷家的。

    几年前,他跟赵家商量过,要买那块地过来,那时的想法,也是想着要打口井,浇灌方便。

    可是去了几回,人家赵老爷就是不肯出手。

    想要收庄户人家的田地,可不是容易的事情,有些人家遇到难事儿,宁可卖儿卖女,也不肯出售田地哩!

    庄上赵老爷那样的大户人家,好不容易收上来的田地,怎肯轻易出手。

    这些事儿老李也是知道的,董善政给他解释着;

    “赵老爷那脾气,您也是知道了,无论怎样也不肯卖地,以前,咱也没少去问过,这事儿强求不得的。”

    老李却不肯轻易放弃,给出了他的理由;

    “现在不同以往,如今那片地,旱成啥样了,眼瞅着就要绝产,咱给他好年景的地价,说不准赵老爷肯卖哩。”

    “李叔叔您看这样成吧,等忙过这几天,我再去赵家说说这事儿,”

    看到执着的老李,董善政只好答应他,说过几天再去试试。

    但老李却还是不肯离开,催促着董善政;

    “已经旱成这样,耽搁不得,今儿个就得过去问。”

    对这位倔强,又忠心耿耿的老李叔,董善政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    毕竟,人家这是为贵和堂着想,做事儿不能不知好歹。

    “俺去换身衣服,咱爷俩儿这就去赵家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这样说着,已是起身进屋去换衣服。

    老李这才起身,收拾起旱烟袋,插在腰间,说了句;

    “俺去外面候着。”

    看着老李走出院子,赵香进屋来问董善政;

    “这一大清早的,啥事儿这样急?”

    正在换衣服的董善政,这般感慨着说道:

    “俺这话儿你记下,只要老李大叔还有口气在,咱贵和堂就养着,他对咱董家,没二心呢!”

    赵香叹了口气,道:“李家的儿子,二十好几的人了,还没说上个媳妇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问为啥?

    “他娘死得早,没人给张罗。”

    赵香帮他扣着扣子,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还有老李叔爷俩儿,穿着的衣服,听说都是老李叔自己个缝补,你想一个大男人家,能缝出个啥好样儿来。”

    “你找人给李叔爷俩儿,一人缝制一身新衣服,还有,小李子媳妇的事儿,让咱娘帮着给张罗张罗,娶媳妇的花销,咱出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你去跟娘说吧,省得老太太见了俺就不舒坦。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董善政有些生气,数落着赵香;

    “这也是你做儿媳妇,说出的话儿。”

    赵香还想辩解,董善政瞪了她一眼,穿上外衣,快步走出屋去。

    匆匆忙忙走出院子,老李果然在门外候着。

    两人一前一后,出了贵和堂大门,往庄西赵老爷家走去。

    董家所在的这个村庄叫‘花园’村,名字很好听,却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,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而已。

    村子靠近县城,姓氏比较杂乱,村里的庄户,有些是外来的大户,在这里置房子买地,扎下了根。

    村里良田百亩的人家,占有一成还多。

    不同于附近其他的那些村庄,由一两大姓家族把持着,有点啥事儿,整个家族的人,都站出来帮着说话,

    甚至,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引发众人械斗。

    这样的事情,花园这个小村庄,却是很少见的。

    赵老爷的家与贵和堂隔着一条村路,董善政俩人,很快走进赵老爷的家门。

    堂屋里见到赵老爷子,寒暄了几句之后,董善政便开门见山,说明了来意。

    听说董善政要买他家的田地,赵老爷头摇得拨浪鼓似的;

    “善政你也知道,现在收点田地不容易,都是地里刨食的庄户人家,不到万不得已,哪有肯卖田地的说。”

    “那咱也不能眼瞅着,南面那片地,这样旱下去不是,得想个法子。”

    “旱的又不只是你这一家,俺西面那片地,不是也旱着哩!”

    “要不这样,俺用西面那块地,换您庄南这块,您看咋样?”

    闻言,赵老爷掐指算了算,随后就梗起了脖儿颈;

    “西面那儿你才几亩地,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五亩,路南这田俺有三十多亩哩!亏你小子想得出来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连忙解释着,道:

    “老爷子误会了,俺的意思是,再加上李福那二十几亩,总起来,三十七亩一二分总还是有的,这会儿记不真确,但也只多不少。”

    赵老爷大概算了一下,觉得这买卖可做,于是就问道:

    “李福家的田地,你做得了主?听说,李福的田有佃户在种着咧!”

    董善政笑道:“地契在家里放着,只是还没往回收罢了。“

    赵老爷又盘算了一会儿,已是有所心动;

    “要是这样的话,倒是还有得商量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见赵老爷松了口,便连忙起身,说道:

    “您派人找地保来做中人,俺这就给您拿地契去。”

    董善政想尽快把这事儿办完,以免夜长梦多。

    旁边听着的老李,这时候却开口说道:

    “赵老爷,您那块地可是三十五亩七分?”

    “三十五亩七分三”

    赵老爷如数家珍一般,张口就来。

    对于自家的每一块田地,他都如同自己的手纹一样,了如指掌,一厘一毫都不会差。

    而心里有数的老李,已是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可俺们用三十七亩四分地来换,不是亏了,多着近二亩地哩!”

    老李这么说,也是在提醒董善政,亏本的买卖不能做。

    赵老爷听了这话,就有些不乐意,心里在埋怨老李,多管闲事,要不是为了多出这二亩来地,还不跟你董家换哩!

    心里想着,却不软不硬地说:

    “这事儿,还得善政你来拿主意,俺也是为了成全你,谁也没强着谁不是,不换都没损失,再者说了,俺那块地里还一口老井哩!”

    “旱成这样,咋不用那口老井,怕是早淤泥满哩!”

    老李不肯吃亏地辩解着。

    董善政连忙打圆场,道:

    “赵老爷要是同意,这事儿就这么定了,俺这就去拿地契来,您找人请地保,不过晌午,咱就把交换手续办妥当。”

    说着,起身就往外走。

    东家拍了板儿,老李不好再说啥,跟着董善政一起,走出赵老爷的家。

    路上,老李还在跟董善政唠叨着,多出了二亩来地哩,这买卖亏了。

    董善政却不这样想,虽说多付出二亩地,换来的却是百多亩地的好收成,这就值了。

    况且,路南那些地连在一起,要是能够利用上那口老井,旱田变成水浇地,长远来说,是赚大发了。

    只是,还有件重要事情,今儿个就得去办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