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韶澈小说网 -> 历史军事 -> 东晋唐王

正文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制度健全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当然,事情肯定是不会如此轻易结束的。因为在这一次的事情之中,李信看到了一些当前朝廷的缺点。

    除了惩罚之外,自然还需要有嘉奖了。巡察御史房楷墨便被通名嘉奖,境内的百姓们这一下子都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了。对于打掉了贪官污吏,大家对他是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毕竟,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来说,百姓们对于贪官污吏都是无比厌恶憎恨的。

    而趁着这一次的机会,李信下令由户部与都察院分派人选悄悄赶赴各地,其目的就是为了查看官仓与军仓中的那些粮食情况如何。看看是不是有像那个小吏一样的人,是不是也有其他地方存在官仓腐化的事情。

    派人出去的事情,李信事先没有让其他人知道。他只是给了这些人王命和符节,等到赶到了各自的目的地之后,再突然间亮出身份来。哪里也不去看,直接便去官仓与军仓之中打开来查看便是。

    这样的话,各地的官府便都反应不过来了,也就不可能在事先准备好。否则的话,真要是有什么问题,自己这边一通知地方说要检查,恐怕有问题的都会变成没有问题了。

    总体上的情况来说还不错,无论是官仓还是军仓之中,绝大部分都是正常的。尤其是军仓情况最好,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。

    而各地的官仓与军仓就算是出问题,也通常都是一些储存不善,导致粮食有部分发霉损坏而已。

    像是临汾县小吏那样的情况,是再没有发现过了。得到了这个结果之后,李信算是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毕竟,这就意味着大唐并不是已经烂到骨子里,烂到根子上了。而只是在身上长了一个疮,而且还被及时的割掉了。

    当然,事情所引起的警示是不能够轻视的。否则的话,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。而且,粮食方面不出问题,其他的方面也说不定啊!

    所以,李信准备借着这个机会,好好的改一下。

    “第一个,之后每年由都察院与户部不定时的抽调官员赴各地查看粮仓的情况。粮食方面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,谁要是在这个事情上面敢掉以轻心,肆意妄为的话,本王绝不轻饶!”在大朝会上,李信当着一众大臣们宣布道。

    “第二,从今日起,在各郡设立提刑司,设立提刑使一员,位在太守下,左右通判各一名,专司各郡案件审核查验之事。若是有人对县府审理不满,可上诉到提刑司再审!”

    “第三,从今日起,在长安设立大理寺,有大理寺卿一员,大理寺丞左右各一人!主管审理案件之事。凡是重大案件,尤其是涉及死刑、流放、反叛、杀人等重罪,地方审理之后须上报大理寺。经过大理寺审谳之后,再送刑部核准方可执行。若是各犯罪之人不服判决,有上诉至郡府仍不服者,由大理寺审理。若是大理寺与刑部无异议的话,便是最终定案!”

    这三条乃是李信完善地方司法机关的措施,毕竟,过去之时一直都没有将这个司法之权与行政之权给分开来。如此一来的话,郡守的职权太大不说,而且因为其公务太多,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审案。

    算上之前将太守的军权给分割掉了之后,现在又分掉了司法之权。如此一来的话,各郡的太守基本上便只剩下了行政的权力了。

    虽然在各郡之中,太守的级别仍然是最高的,比起镇将与提刑使都要高,但其实权力已经是大大不如前朝之时了。

    毕竟,镇将级别比他低,但平时只是汇报一下工作而已,真正要调兵行动的话,镇将是听兵部与还未正式履职的五军都督府命令的。

    而提刑使审案,更多的是受刑部与大理寺管辖,在这个方面,太守自然也伸不进手去。平时他可以了解案件的进展,太守召开会议之时,底下的官员们也都要到齐。

    但一旦是涉及到某些重要的底线,太守便无权管辖到这两个部门了。

    这其实就是另外的一种分权而已,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,这其实是一件好事。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,当然更是一种平衡的方法了。三方其实都是暗中牵制着,谁也不可能一手掌控住一个郡。

    当然,要是这三个人勾结在了一起,或者说其中某个人是太过强势,以致于压过了另外两个人的话,那就得看都察院与通政司这一明一暗两条监督战线了。

    总之,经过这一次的增设之后,地方上的机构变得更加的完善。对于在场的这些大臣们来说,一听就明白地方上的权力架构日后将面临着一个不小的变化了。

    不过,这对于大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关系。毕竟,除非他们心中有什么其他的想法,否则的话,这样反而更好。

    “另外还有一个,刑部对于那些知情不举,包庇犯罪行为的人,也必须得尽快制定出一些适合的律法出来。举恶者有赏,乱告诬陷者则罚!凡天下无论是谁,一旦发现犯罪之行,皆可至官府举报。若是官府对此不闻不问,一旦查实之后要严加惩处!”顿了一顿之后,李信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不同于前面几事,他这个想法一出来,立刻便让底下群臣都骚~动了起来。

    梁平老便出班奏道:“殿下,此事还需三思!若是人人可举报,必然会使得民间处处戒备,人心惶惶!毕竟,谁出门都得提防着身旁之人,生怕一个不小心便被人举报了。尤其是各地官府,恐怕会因此而疲于奔命,忙碌不过来,最终影响到地方政事的打理!”

    “正是!梁尚书所言在理!若是人人自危,恐怕只能是道路以目,上古周朝之时,周室因此而倾覆,实乃一大警示!”王猛也站出来反对。

    所谓道路以目,说的是当年周厉王的时候,因为他统治残暴,特地找了许多的巫师在大街小巷之中游荡,看看百姓们都在说些什么。

    一旦听说什么人说自己的坏话,便将那人给杀掉,以致于百姓们见面之时也不敢交谈,只能够通过眼神来示意而已。

    这样的统治百姓们当然是忍受不了了,于是就在三年之后爆发了起义,将周厉王给放逐了。这件事情后来被称作国人暴动,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值得警示的事情。

    当然了,以这个例子来形容李信是有些不恰当的。不过,王猛的大致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。

    其意是指百姓们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被举报的情况之下,在民间很可能会形成一种诡异的氛围,最终影响到大唐的强大。

    李信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在民间搞特务统治了,他的意思,是想要让那些违法犯罪行为都无处躲藏。毕竟,在这个没有高科技的时代,民间的事情也只有依靠百姓的力量来办了。

    “本王之意不是要对百姓们进行监视!在这件事情上面,刑部应该将那些违法犯罪的行为给告知百姓,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才是应该举报的。另外,便是对于举报者,应该保护他们的身份。官府的人绝对不能将这些举报者的信息给泄漏出去,一旦发现便要严惩。当然了,最主要的还是对于诬告陷害者,发现这种情形便要重判!以此来看的话,应该不会让百姓们感到恐惧才是!”李信考虑了一下之下,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,只是小小的调整了一下细节而已。

    听到他这么说,王猛他们虽然仍觉得不妥,但也没有什么好反驳的了。毕竟,如果真能够做到这个程度的话,其实已经是算严密了。

    其重点已经是转到了梁平老的刑部,关键就在于说什么罪行可以举报,什么样的情况可以不用举报。

    想到这些,梁平老只得躬身道:“臣尽快拟定一份章程,请殿下审阅!”

    “嗯!还有一件事情,便是对于各地的善节仁义之士,应该由礼部查实之后~进行嘉奖,以此来弘扬正气道德。有奖有罚,如此才是正常之理,有一个坏榜样在,才能够警戒人心,而有一个好榜样在,方可使人向善。”李信点了点头,随即又说道。

    百姓当以教化为主,单单靠着严刑峻法的话,是不可能长久的。法治的手段,只能够是治标不能治本,只能够是解决事情的手段与过程,基本上是结果导向。

    只有德治为主,才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,才能够从根本上来降低犯罪的行为,使得人人向善。

    当然了,想要杜绝犯罪行为的话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。毕竟,但凡有人的地方,就必然会有得益纷争,就必然会有暴力的存在啊!

    李信也不期望说就此一番操作之后让境内变得如同乐园一般,大家都手牵着手一团和气。

    但只要是能够给百姓们提供一个比过去好得多,比过去安全得多,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安定盛世,那便可以说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了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